前者是指媒体报道事实的时间线、呈现方式、调查方法等,即媒体是如何一点一点揭露事实真相,拼凑事件的地图,或媒体遗漏了什么,还有哪㊣些内容✅尚未被揭示。 后者是指作为稿件复盘者,我们对于上述过程的判断和评价,包括上述报道过程的特点、影响、意义、启示等。针对《废墟下的真相:媒体如何报道黑龙江两起坍塌事故|事件复盘》这篇文章,由于是两个坍塌事件一起✅㊣复盘,那么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去对比两个事件的差异和两次事件媒体报道情况的差异。 在拿到一篇复盘稿的时候,编辑不能自乱阵脚,可以分三步走,逐一击破稿件的问题。首先,最重要的一步是查看事实性㊣信息的准确性,回到新闻报道原文中去看作者引用或总结的内容是否准确(包括信息来源、新闻五要素是否写得准确)。在这一步,编辑必须认真核查,必要的时候查询其他资料辅助,因为媒体报道也可能出错。 在具体的细节之外,编辑还要跳出作者的✅视角,自己去梳理一遍事件的发展,否则会忽视关键信息或者遗漏关键报道。比如在修改这篇稿件时,一个问题是:在时间线上,南方周末早已经披露的一个信息,在撰稿时被写成是澎湃新闻报道的,虽然澎湃新闻也报道了这个信息,但并非最早披露的,这样的行文顺序,容易造成误解。 此处还可以分享一个操作细节,我们在梳理报道时,习惯按照媒体报道的先后顺序来写,但当媒体报道的时间线和我们行文逻辑出现冲突时如何处理?这里的行文逻辑是指读者的阅读习惯,或者说我们常规的思考方式,比如我们往往是希望先明确事故的责✅任方都有谁,再去考虑具体应该追责某一责任方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在不㊣破坏时间顺序的同时,遵从行文逻辑,即隐去一方的具体的时间。下图案例和批注可供参考。 在呈现事实性信息的时候,一个㊣写作技巧是我们要呈现出“事实正在一点点被媒体揭露”的感觉,并且要把事实的细节写出来,而不是笼统的总结。以下是本✅文的一条编辑修改建议,可以参考:“在核查信息的同时,我发现有些报道内容(包括信息来源、媒体独家的事实)是需要写得更清晰的。因为我们在复盘报道的同时,也在复盘事实,所以我们要呈现事实一点点被揭露的感觉,比如最开始极目新闻不知道㊣体育馆名称,报道中提到有孩子在体育馆内,之后央视新闻披露了名称,再后来扬子晚报提到了伤员年龄。” 其次,编辑应该✅从价值性信息入手,因为事件复盘不仅是梳理事件的内容,更是想从中总结出媒体报道的关键节点、报道方式等。这时候编辑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判断作者总结的是否准确,对于价值性信息,最重要的方法是“找依据”,即从逻辑关系上判断作者的行文是否有依据,比如作者提到“xx媒体的报道引发了网友的大量关注”,这句话需要㊣有证据,这时可以提醒作者看能不能找到媒体报道数据(如微信公众号平台的该文章的阅读量、微博超话热度等)来辅助㊣论证,否则该判断就是没有依据的,可信度低。 最后,编辑要考虑复盘的“有用性”,即我们的✅总结能给㊣读者带来哪些帮助?在梳理报道之外,我们能否给到读者更多洞察和思考?这不仅需要我们去观察事件中不同利益方的行动、不同类型✅媒体的操作方式和影响,还需要我们针对稿件细节去采访记者,了解记者是如何抽丝剥茧地找到核心信息源的,努力去还原稿件的操作过程。 对于㊣任何涉及新闻领域的稿件而言,“事实第一㊣性”是毋庸置疑的。准确无误地传达事实信息,不仅是新闻人应恪守的底线,亦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 学者陈接峰在其论文中提出,在当下,个体成为网络时代“新的中心”,弱权关系逐渐成为新㊣的信息生产关系。这意味着,媒介和个体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在新的传播模式下,个体在信息接收上拥有着巨大的空间和无数的选项,此时个体对媒介平台✅的信任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会影响着一个媒介平台的未来。作为信息生产者,也作为新闻学子成长的平台,我们更应㊣该爱惜自己的羽毛,做好事实核查(特指事前核查,即稿件发表前的信息核查)这一最基本的工作。 作为稿件的审读和把关人,在拿到稿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事实核查。我对稿件中的信息怀有天然的不信任感,尤其是公开信源。因为访谈信源是有录音为证的,一般也会交由受访者进行核对,在不涉及利益关系的稿件中,出问题的概率比较小。在这一点上,编辑的把关一般也会比较到位。而公开信源则不然,作者可能会出现转述出错、张冠李戴的情况,编辑往往会认为这比较简单,不容易出错,故而“抓大放小”。但实际上,转引公开信源✅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原因在于大家对这一点不够重视。 此外,对于转引媒体报道而言,我们更应该慎重。因为「深度训练营」的运转离不开媒体和记者的公益分享和支持,一旦出现转述出错的情况,十分影响后续的合作。 在具体操作上,我会找到每篇媒体报道的链接,一一点开,核查✅发布媒体、发布时间、具体内容等,有时甚至需㊣要将㊣报道重新读一遍,也可以使用搜索功能,核对稿件中出现的信息是否一致。 整篇稿件我一共写下了36条批注。信息出错、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归纳不全……✅甚至还出现了缩写后意思完全变化的情况,比如将“县建设局退休书记”写成“县书记”……不客气地说,这个错误✅足以㊣毁掉整篇稿子。 完成一篇稿件,尤其是㊣万字复盘稿件,作者㊣和编辑㊣是很不容易的。但最基本的事实就如同“地基”,事实一定要站得住,稿子才能往上走,建成㊣摩天大楼。必须要指出的是,事实核查很辛苦也很重要,但并不是做好✅了就值得称赞、褒奖的事情,而是新闻工作者最基础的本职工作。 灾难与事故报道是新闻媒体报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悲剧的讯息往往如同掷入湖中的石块,在激起众人震惊、惋惜、悲痛等㊣层层情绪之外,也让人留意起✅湖底的状态、关心悲剧下的真相。 而灾难与事故报道中负责任的新闻媒体,不仅会是一双温暖有力、充满关怀的手,用触动人心的文字还原出㊣事发的全过程、罹难者生前的笑貌;更会是冷静㊣深刻的手术刀,剖析错综复杂的事实与线索,寻找事发的真正原因,并借此推动社会相关领域的反思与㊣改进。 为了更具体地了解与学习专业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工作,我参与了“体育馆坍塌事件复盘”的题组。不同于深度营所做过的大部分事件复盘,本次复盘并非针对某一个新闻事件,而是将两起类似的新闻事件分别梳理,并进行类比和分析媒体报道情况怎么写。 在一篇稿件中分析两起事件,让这篇复盘稿具有了特殊性:我们不仅需要查找、阅读更多㊣的稿件、梳理更多的事件发生过程,同时还需要反复对比媒体在报道两起事件时角度、侧重点、影响的异同。 两起体育馆坍塌的灾难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灾难均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时间也较为接近。发生事故的屋顶皆在承受重物后坍塌,罹难者均为年轻的学生。同时,由于两起事件的部分性质与特点不同,媒体的相关报道亦存在着一定差别。齐齐哈尔市的体育馆楼顶坍塌事件中,事发诱因既有违规堆放的珍珠岩,又有体育馆建筑本身安全防护工作的缺漏。因此,媒体在报道该事件时,在分析✅了事故原因后,更多地将侧重点放在了介绍与分析各个涉事单位,以及它们应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 而佳木斯的体育馆坍塌事件则揭露出了更复杂、更深刻的问题㊣——实㊣际投资方的“注销”、欠款的建筑公司、身份扑朔迷离的持股人……重重疑点在媒体不断追踪、深挖下,逐步地暴露为一张错综复杂的地方“利益网”。在这起事件中,媒体不仅㊣是事件的报道者、遇难少年的关怀者,更是真相的㊣追踪者,记者们仿佛破案的侦探,顺藤摸瓜地通过隐蔽的线索接㊣近真实。通过综合地阅读同一时期的多篇报道,我们能很直观地体会到媒体是如何凭借一丝丝线索进行“接力”,当一家媒体首先㊣发现部分疑点后,更多的媒体便在此基础上寻到更多证据。 事件复盘得以让我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冷静而客观的角度分析整个事件,以及媒体报道的发展全过程,仿佛拥有“上帝视角”。然而,在编辑苗睿姐姐的反复提醒下,我才意识到拥有“上帝视角”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复盘稿也远不止是简单地复述㊣事件、转述媒稿中的语句。 如何安排各个稿件的位置、先后顺序成为修改稿件时的一大难点。最开始,我们只是将角度类似的稿件单纯地按照时间排列,但通过审阅界面成串的批注,我终于明白时间并不是唯一的维度,稿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信息互证也可以作为重要的线索。例如齐齐哈尔体育馆坍塌事件的第一部分,在初稿中仅是多篇媒体报道的堆砌,但经修改后,段落的逻辑改为以事情发生的实际顺序为线索,即“珍珠岩被堆放在屋顶——珍珠岩重量超过屋顶承载上限——显示珍珠岩的卫星图被传播”这一进程,稿件的顺序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其次,在进行稿件复盘时,更关键的是复盘者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各家媒体的报道方式、报道✅角度有何不同?报道是如何跟进事件的?在先前报道的基础上有何发展与补充?报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是否影响了事件的进程……种种这些问题,都是我在整合初稿时未考虑到的。经过修改后我才发现,原来稿件复盘也是一种学习和反思,复盘的过程更像是“做笔记”而非“抄板书”。 最后,也是最㊣㊣重要、耗时最长的——事实的核查。整篇稿件一万余字,修改七到八遍,核查事实是每一次修改时都必须进行的步✅骤。除了时间、地点等最基本的新闻要素外,我们还需确认段落中所转述的报道内容是否客观准确,是否与原报道所要表达的内容一致。尽管这看似是简单机械的劳动,实则却是极其耗费精力并需无数次反复进行的艰巨工作。 尤其在㊣佳木斯体育馆坍塌事件的第三部分“调查与反思”中,稿件需要呈现出各家媒体揭露出地方房地产利益网的全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厘清得意音通公司、悦城房地产等各个单位、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数量众多且易混淆的名称让稿件修改的难度堪比推理与解谜。 回看这篇稿件,万余字的体量仍然令我感到惊叹,这是我所完成过篇幅最长、信息量最大的一篇稿件。它仿佛一本㊣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上面不仅有内容丰富的资料与干货,更不乏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总结所提炼出的心得、搭建出的㊣模型。通过分析数十篇报道,我们得到了从新闻视角出发的,两起相关事故的全息投影。它准确、全面、真实,既不乏温情,也不失锐利,坚定而深刻地呈现出灾难之下,新闻的力量。 我负责对话记者的部分。关于体育馆坍塌事㊣件的报道很多,我们在选择对话的记者的时候,更希望展现信息的多样性和㊣差异化。因此在做案头工作的时候倾向于把稿件分为现场报道、遇难者及家属报道、坍塌㊣事故原因的报道。许多稿件内容复杂,无法完全细分,但对话记者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遵循着这样的潜意识去操作。 这篇复盘涉及㊣黑龙江省内的两起坍塌事件,两件事发生时间较近,官方调查时间线拉㊣得比较长,网络上相关信息众说纷纭。因此在采访提纲中列在首位的问题是“您是如何找到利益㊣相关方的联系方式的?” 对话的三位记者都表示物理距离㊣给联系采访对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线上采访也容易造成采访对象对记者的不信任。做现场和事故原因报道的记者都选择了企查查、裁判文书网等公开信息的检索途径,而做遇难者及家属报道的记者则在社交平台中大海捞针。 并没有在正文透露的一个信息也很有意思。吕雅萱老师关于吴立迁的突破口,是其相关案件的原告杨某某的律师。而张蔚婷老师联系吴立迁涉事案件的原告律师未果,由于选题操作较晚,时间紧张就放弃了这条线索。由此可见,针对突发事件的调查,抓紧时间,尽力而为,仍有一些隐藏的采访对象可以突破。 2023年㊣11月中旬,我加入了复盘群群聊。11月6日,黑龙江佳木斯市㊣发生的坍㊣塌事✅故,3名篮球少年不幸失去年轻的生命。在初冬来临的中国北方,大雪并不少㊣见,坍塌事故真能全部归因于这种并不极端的天气吗? 我清楚地记得同年7月,在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趁着暑假在体育馆训练的女排姑娘们,被埋没在轰然坍塌的楼顶之下。那个夏天的贵阳白天酷热,我坐在一家米线馆的风扇下,对着手机里播放的事故现场影像,只觉错愕。一边㊣翻阅救㊣援的最新进展,一边刷着评论区,一字一句拼凑起女排姑娘们的故事,我以这种方式第一次认识了她们。 进群后我们开始搜寻事故相关报道,分工联系对此撰稿发声的记者。搜寻的过程中,统筹复盘的汶含放入齐齐哈尔体育馆事件相关报道,不约而同地,我们看见“两次事故有相似性”,因此决定放在一起复盘。 11月下旬,我们有了明确的㊣分㊣工,并完成了复盘初稿。我选择复盘齐齐哈尔事件,按照时间节点将重要报道略读、整理,再细读,明确:哪些稿件是简明介绍事件进展,哪些稿件是在此之上提供增量信息?事件进展的每个节点能否根据突发报道而精确到分钟,消息来源到底是哪儿?增量信息是来自大量案头工作,还是来自多方采访?案头工作提供了哪些背景资料?采访对象是谁,为何选择他们?是搜救者、事故目击㊣者,事故幸存者、遇难者家属,施工队、经营单位,还是政府相关人员、建筑业人士?给背景资料和采访信息大致分类,抽出可以相互印证的事实和观点,再清晰地剥出某篇稿件的某个信息加以佐证——多线梳理、串成闭环。 12月、1月、2月,进行了一改、二改、三改。精确是客观的,也是随着行文不断变动的。越到后面,发现需要修改、核实的地方只多不少。①每个复盘部分的开头结尾都需要对这部分所提及的媒体报道进行内容和特点的精炼总结;②事实来源必须准确,以首㊣发报道为准;③一个观点/推论的提出者必须明确,谁提出谁“负责”,而不㊣是放一个引✅自报道的观点却无人认领;④每个部分的小标题不能无凭无据,提炼出这部分到底写了什么;⑤复盘不是媒体报道的搬运,从中剥离✅出的内容需归置到㊣新的行文思路,合乎逻辑,并追求写出悬念和✅㊣张力; 行文不可避免出现大量媒体名称和报道标题——①确保写准确媒体名称;②“xx媒体提到/认为/指出/发现/发布/㊣补充/称”“据x㊣x称㊣/报道”等多种叙述方式,能让行文丝滑而读者不觉乏味;③每篇报道的标题不需要次次出现,可以用媒体名称代替报道标题,以“xx媒✅体发现”代替“xx媒体在其报道《xxx》中提到”…… 最辛苦的是站在整个文档之上的编辑,从大处改到细节,从框架改到格式,从标㊣题改到标点。一个通篇漏洞的文档,最后各人分工对照着编㊣辑的修改建议“对症下药”,终于成了一篇带着希望的底稿——希望是一份留存着历史记忆的底稿。 终稿✅确定后,事实核查出现㊣了许多问题。实际上,地点、职称等等重要细节,都是必须㊣核实但容易被忽视/轻视的。在这篇事件复盘里,我们给出的大部分都是事实,无一不细节,无一不✅重要,无一不需要核查。 在玲姐讲完复盘课后,我觉得复盘确实是㊣一个强实操性的学习方法,便马不停蹄做了尝试。通过复盘稿件形成的过程,比对我撰写的初稿和最终成稿,能够总结出以下经验。 首先,针对佳木斯体育✅馆坍塌的事件生发情况,起初我只是简单地罗列了重要稿件的发布时间和内容,读来干涩生硬。因此,在随后的修改中,我们制作了时间轴图片,并选取重要节点进行详细说明,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复盘稿件的可读性,也更加详略得当。此外,初稿中对各个报道提供的信息增量㊣表述模糊,例如扬子晚报报道说明了体育馆的建筑数据,而在初稿中并未直接指明具体建筑情况,仅使用“建筑数据”一词代指内容,过度关注媒㊣体视角,反而忽略了事件梳理的核心是还原事实全貌。因此,如何运用简练的语言清晰传递事件✅发生过程,是需要我们斟酌的。考虑到可读性,我们还需要注意不要频繁使用相同的动词或句式,丰富的叙事方式能够减少阅读疲劳。同时,仅仅陈述报道也是不可取的。从宏观视角观察报道,我们的目的是从中发现媒体如何进行报道,包括它们㊣的信源是什么、获取信源的方法是什么、报道的角度是怎样的、呈现方式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都需要在查阅大量报道之后,看见媒体聚焦的共性问题,了解随着舆㊣情发展媒体关注点的转移,发现舆情节点的关键作品具有的特色,并总结归纳操作方法论。此外,我们惯常采用时间序列进行复盘,但这可能与事件发生逻辑存在冲突,有时依照思维模式成✅文会更适宜。这一点在上文中苗睿姐和汶含的复盘中均有提及,我就不再赘述。 整㊣个复盘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事实核查。组员们需要㊣浏览㊣大量报道,并从中串联事㊣件的脉络,这一过程中确实容易产生纰㊣漏。在本次复盘的多次信息核实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这正表明反复核实是必不可少的。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等各个事件㊣要素需要仔细确认无误。涉及机构或人物的内容,切忌省略多重前缀。如本文中提到的,作为可能责任方的桦南县建筑局退休干部吴立迁,若核查不到位,张冠李戴,可能就产㊣生不良影响㊣了。此外,面对陌生的领域,要注意明辨专有名词的定义,比如在本次复盘的撰写中,体育馆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是不同的企业,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也不同,需要清楚区分才能准确追责。 事件报道好比是各媒体精心构建的城堡,一字一句即一砖一瓦。而进行事件复盘则像是根据实物照片来复原整个建筑,逐步揭示事件的全貌。因此,每家媒体提供的信息增量,就像是一块块独特的积木,要精确地描绘出每块积木的轮廓,即详细准确地描述这些信息增量,才能像搭积木一样,逐步还原出事件的真相。其中工作量不言而喻,但我很高兴加入我们这个积极又高效的团队。为了进一步提升复盘学习的效果,我建议在阅读和梳理稿件的过程中,养成做实时阅读笔✅记的习惯。这里的㊣笔记包括但不限于报道角度、信息来源、采访对象✅等等,这不仅有利于复盘本身的总结归纳,也能记下细碎的、无法在复盘稿件中呈现的收获和经验,帮助自己进步。
前者是指媒体报道事实的时间线、呈现方式、调查方法等,即媒体是如何一点一点揭露事实真相,拼凑事件的地图,或媒体遗漏了什么,还有哪㊣些内容✅尚未被揭示。
后者是指作为稿件复盘者,我们对于上述过程的判断和评价,包括上述报道过程的特点、影响、意义、启示等。针对《废墟下的真相:媒体如何报道黑龙江两起坍塌事故|事件复盘》这篇文章,由于是两个坍塌事件一起✅㊣复盘,那么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去对比两个事件的差异和两次事件媒体报道情况的差异。
在拿到一篇复盘稿的时候,编辑不能自乱阵脚,可以分三步走,逐一击破稿件的问题。首先,最重要的一步是查看事实性㊣信息的准确性,回到新闻报道原文中去看作者引用或总结的内容是否准确(包括信息来源、新闻五要素是否写得准确)。在这一步,编辑必须认真核查,必要的时候查询其他资料辅助,因为媒体报道也可能出错。
在具体的细节之外,编辑还要跳出作者的✅视角,自己去梳理一遍事件的发展,否则会忽视关键信息或者遗漏关键报道。比如在修改这篇稿件时,一个问题是:在时间线上,南方周末早已经披露的一个信息,在撰稿时被写成是澎湃新闻报道的,虽然澎湃新闻也报道了这个信息,但并非最早披露的,这样的行文顺序,容易造成误解。
此处还可以分享一个操作细节,我们在梳理报道时,习惯按照媒体报道的先后顺序来写,但当媒体报道的时间线和我们行文逻辑出现冲突时如何处理?这里的行文逻辑是指读者的阅读习惯,或者说我们常规的思考方式,比如我们往往是希望先明确事故的责✅任方都有谁,再去考虑具体应该追责某一责任方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在不㊣破坏时间顺序的同时,遵从行文逻辑,即隐去一方的具体的时间。下图案例和批注可供参考。
在呈现事实性信息的时候,一个㊣写作技巧是我们要呈现出“事实正在一点点被媒体揭露”的感觉,并且要把事实的细节写出来,而不是笼统的总结。以下是本✅文的一条编辑修改建议,可以参考:“在核查信息的同时,我发现有些报道内容(包括信息来源、媒体独家的事实)是需要写得更清晰的。因为我们在复盘报道的同时,也在复盘事实,所以我们要呈现事实一点点被揭露的感觉,比如最开始极目新闻不知道㊣体育馆名称,报道中提到有孩子在体育馆内,之后央视新闻披露了名称,再后来扬子晚报提到了伤员年龄。”
其次,编辑应该✅从价值性信息入手,因为事件复盘不仅是梳理事件的内容,更是想从中总结出媒体报道的关键节点、报道方式等。这时候编辑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判断作者总结的是否准确,对于价值性信息,最重要的方法是“找依据”,即从逻辑关系上判断作者的行文是否有依据,比如作者提到“xx媒体的报道引发了网友的大量关注”,这句话需要㊣有证据,这时可以提醒作者看能不能找到媒体报道数据(如微信公众号平台的该文章的阅读量、微博超话热度等)来辅助㊣论证,否则该判断就是没有依据的,可信度低。
最后,编辑要考虑复盘的“有用性”,即我们的✅总结能给㊣读者带来哪些帮助?在梳理报道之外,我们能否给到读者更多洞察和思考?这不仅需要我们去观察事件中不同利益方的行动、不同类型✅媒体的操作方式和影响,还需要我们针对稿件细节去采访记者,了解记者是如何抽丝剥茧地找到核心信息源的,努力去还原稿件的操作过程。
对于㊣任何涉及新闻领域的稿件而言,“事实第一㊣性”是毋庸置疑的。准确无误地传达事实信息,不仅是新闻人应恪守的底线,亦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
学者陈接峰在其论文中提出,在当下,个体成为网络时代“新的中心”,弱权关系逐渐成为新㊣的信息生产关系。这意味着,媒介和个体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在新的传播模式下,个体在信息接收上拥有着巨大的空间和无数的选项,此时个体对媒介平台✅的信任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会影响着一个媒介平台的未来。作为信息生产者,也作为新闻学子成长的平台,我们更应㊣该爱惜自己的羽毛,做好事实核查(特指事前核查,即稿件发表前的信息核查)这一最基本的工作。
作为稿件的审读和把关人,在拿到稿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事实核查。我对稿件中的信息怀有天然的不信任感,尤其是公开信源。因为访谈信源是有录音为证的,一般也会交由受访者进行核对,在不涉及利益关系的稿件中,出问题的概率比较小。在这一点上,编辑的把关一般也会比较到位。而公开信源则不然,作者可能会出现转述出错、张冠李戴的情况,编辑往往会认为这比较简单,不容易出错,故而“抓大放小”。但实际上,转引公开信源✅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原因在于大家对这一点不够重视。
此外,对于转引媒体报道而言,我们更应该慎重。因为「深度训练营」的运转离不开媒体和记者的公益分享和支持,一旦出现转述出错的情况,十分影响后续的合作。
在具体操作上,我会找到每篇媒体报道的链接,一一点开,核查✅发布媒体、发布时间、具体内容等,有时甚至需㊣要将㊣报道重新读一遍,也可以使用搜索功能,核对稿件中出现的信息是否一致。
整篇稿件我一共写下了36条批注。信息出错、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归纳不全……✅甚至还出现了缩写后意思完全变化的情况,比如将“县建设局退休书记”写成“县书记”……不客气地说,这个错误✅足以㊣毁掉整篇稿子。
完成一篇稿件,尤其是㊣万字复盘稿件,作者㊣和编辑㊣是很不容易的。但最基本的事实就如同“地基”,事实一定要站得住,稿子才能往上走,建成㊣摩天大楼。必须要指出的是,事实核查很辛苦也很重要,但并不是做好✅了就值得称赞、褒奖的事情,而是新闻工作者最基础的本职工作。
灾难与事故报道是新闻媒体报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悲剧的讯息往往如同掷入湖中的石块,在激起众人震惊、惋惜、悲痛等㊣层层情绪之外,也让人留意起✅湖底的状态、关心悲剧下的真相。
而灾难与事故报道中负责任的新闻媒体,不仅会是一双温暖有力、充满关怀的手,用触动人心的文字还原出㊣事发的全过程、罹难者生前的笑貌;更会是冷静㊣深刻的手术刀,剖析错综复杂的事实与线索,寻找事发的真正原因,并借此推动社会相关领域的反思与㊣改进。
为了更具体地了解与学习专业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工作,我参与了“体育馆坍塌事件复盘”的题组。不同于深度营所做过的大部分事件复盘,本次复盘并非针对某一个新闻事件,而是将两起类似的新闻事件分别梳理,并进行类比和分析媒体报道情况怎么写。
在一篇稿件中分析两起事件,让这篇复盘稿具有了特殊性:我们不仅需要查找、阅读更多㊣的稿件、梳理更多的事件发生过程,同时还需要反复对比媒体在报道两起事件时角度、侧重点、影响的异同。
两起体育馆坍塌的灾难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灾难均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时间也较为接近。发生事故的屋顶皆在承受重物后坍塌,罹难者均为年轻的学生。同时,由于两起事件的部分性质与特点不同,媒体的相关报道亦存在着一定差别。齐齐哈尔市的体育馆楼顶坍塌事件中,事发诱因既有违规堆放的珍珠岩,又有体育馆建筑本身安全防护工作的缺漏。因此,媒体在报道该事件时,在分析✅了事故原因后,更多地将侧重点放在了介绍与分析各个涉事单位,以及它们应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
而佳木斯的体育馆坍塌事件则揭露出了更复杂、更深刻的问题㊣——实㊣际投资方的“注销”、欠款的建筑公司、身份扑朔迷离的持股人……重重疑点在媒体不断追踪、深挖下,逐步地暴露为一张错综复杂的地方“利益网”。在这起事件中,媒体不仅㊣是事件的报道者、遇难少年的关怀者,更是真相的㊣追踪者,记者们仿佛破案的侦探,顺藤摸瓜地通过隐蔽的线索接㊣近真实。通过综合地阅读同一时期的多篇报道,我们能很直观地体会到媒体是如何凭借一丝丝线索进行“接力”,当一家媒体首先㊣发现部分疑点后,更多的媒体便在此基础上寻到更多证据。
事件复盘得以让我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冷静而客观的角度分析整个事件,以及媒体报道的发展全过程,仿佛拥有“上帝视角”。然而,在编辑苗睿姐姐的反复提醒下,我才意识到拥有“上帝视角”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复盘稿也远不止是简单地复述㊣事件、转述媒稿中的语句。
如何安排各个稿件的位置、先后顺序成为修改稿件时的一大难点。最开始,我们只是将角度类似的稿件单纯地按照时间排列,但通过审阅界面成串的批注,我终于明白时间并不是唯一的维度,稿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信息互证也可以作为重要的线索。例如齐齐哈尔体育馆坍塌事件的第一部分,在初稿中仅是多篇媒体报道的堆砌,但经修改后,段落的逻辑改为以事情发生的实际顺序为线索,即“珍珠岩被堆放在屋顶——珍珠岩重量超过屋顶承载上限——显示珍珠岩的卫星图被传播”这一进程,稿件的顺序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其次,在进行稿件复盘时,更关键的是复盘者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各家媒体的报道方式、报道✅角度有何不同?报道是如何跟进事件的?在先前报道的基础上有何发展与补充?报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是否影响了事件的进程……种种这些问题,都是我在整合初稿时未考虑到的。经过修改后我才发现,原来稿件复盘也是一种学习和反思,复盘的过程更像是“做笔记”而非“抄板书”。
最后,也是最㊣㊣重要、耗时最长的——事实的核查。整篇稿件一万余字,修改七到八遍,核查事实是每一次修改时都必须进行的步✅骤。除了时间、地点等最基本的新闻要素外,我们还需确认段落中所转述的报道内容是否客观准确,是否与原报道所要表达的内容一致。尽管这看似是简单机械的劳动,实则却是极其耗费精力并需无数次反复进行的艰巨工作。
尤其在㊣佳木斯体育馆坍塌事件的第三部分“调查与反思”中,稿件需要呈现出各家媒体揭露出地方房地产利益网的全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厘清得意音通公司、悦城房地产等各个单位、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数量众多且易混淆的名称让稿件修改的难度堪比推理与解谜。
回看这篇稿件,万余字的体量仍然令我感到惊叹,这是我所完成过篇幅最长、信息量最大的一篇稿件。它仿佛一本㊣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上面不仅有内容丰富的资料与干货,更不乏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总结所提炼出的心得、搭建出的㊣模型。通过分析数十篇报道,我们得到了从新闻视角出发的,两起相关事故的全息投影。它准确、全面、真实,既不乏温情,也不失锐利,坚定而深刻地呈现出灾难之下,新闻的力量。
我负责对话记者的部分。关于体育馆坍塌事㊣件的报道很多,我们在选择对话的记者的时候,更希望展现信息的多样性和㊣差异化。因此在做案头工作的时候倾向于把稿件分为现场报道、遇难者及家属报道、坍塌㊣事故原因的报道。许多稿件内容复杂,无法完全细分,但对话记者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遵循着这样的潜意识去操作。
这篇复盘涉及㊣黑龙江省内的两起坍塌事件,两件事发生时间较近,官方调查时间线拉㊣得比较长,网络上相关信息众说纷纭。因此在采访提纲中列在首位的问题是“您是如何找到利益㊣相关方的联系方式的?”
对话的三位记者都表示物理距离㊣给联系采访对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线上采访也容易造成采访对象对记者的不信任。做现场和事故原因报道的记者都选择了企查查、裁判文书网等公开信息的检索途径,而做遇难者及家属报道的记者则在社交平台中大海捞针。
并没有在正文透露的一个信息也很有意思。吕雅萱老师关于吴立迁的突破口,是其相关案件的原告杨某某的律师。而张蔚婷老师联系吴立迁涉事案件的原告律师未果,由于选题操作较晚,时间紧张就放弃了这条线索。由此可见,针对突发事件的调查,抓紧时间,尽力而为,仍有一些隐藏的采访对象可以突破。
2023年㊣11月中旬,我加入了复盘群群聊。11月6日,黑龙江佳木斯市㊣发生的坍㊣塌事✅故,3名篮球少年不幸失去年轻的生命。在初冬来临的中国北方,大雪并不少㊣见,坍塌事故真能全部归因于这种并不极端的天气吗?
我清楚地记得同年7月,在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趁着暑假在体育馆训练的女排姑娘们,被埋没在轰然坍塌的楼顶之下。那个夏天的贵阳白天酷热,我坐在一家米线馆的风扇下,对着手机里播放的事故现场影像,只觉错愕。一边㊣翻阅救㊣援的最新进展,一边刷着评论区,一字一句拼凑起女排姑娘们的故事,我以这种方式第一次认识了她们。
进群后我们开始搜寻事故相关报道,分工联系对此撰稿发声的记者。搜寻的过程中,统筹复盘的汶含放入齐齐哈尔体育馆事件相关报道,不约而同地,我们看见“两次事故有相似性”,因此决定放在一起复盘。
11月下旬,我们有了明确的㊣分㊣工,并完成了复盘初稿。我选择复盘齐齐哈尔事件,按照时间节点将重要报道略读、整理,再细读,明确:哪些稿件是简明介绍事件进展,哪些稿件是在此之上提供增量信息?事件进展的每个节点能否根据突发报道而精确到分钟,消息来源到底是哪儿?增量信息是来自大量案头工作,还是来自多方采访?案头工作提供了哪些背景资料?采访对象是谁,为何选择他们?是搜救者、事故目击㊣者,事故幸存者、遇难者家属,施工队、经营单位,还是政府相关人员、建筑业人士?给背景资料和采访信息大致分类,抽出可以相互印证的事实和观点,再清晰地剥出某篇稿件的某个信息加以佐证——多线梳理、串成闭环。
12月、1月、2月,进行了一改、二改、三改。精确是客观的,也是随着行文不断变动的。越到后面,发现需要修改、核实的地方只多不少。①每个复盘部分的开头结尾都需要对这部分所提及的媒体报道进行内容和特点的精炼总结;②事实来源必须准确,以首㊣发报道为准;③一个观点/推论的提出者必须明确,谁提出谁“负责”,而不㊣是放一个引✅自报道的观点却无人认领;④每个部分的小标题不能无凭无据,提炼出这部分到底写了什么;⑤复盘不是媒体报道的搬运,从中剥离✅出的内容需归置到㊣新的行文思路,合乎逻辑,并追求写出悬念和✅㊣张力;
行文不可避免出现大量媒体名称和报道标题——①确保写准确媒体名称;②“xx媒体提到/认为/指出/发现/发布/㊣补充/称”“据x㊣x称㊣/报道”等多种叙述方式,能让行文丝滑而读者不觉乏味;③每篇报道的标题不需要次次出现,可以用媒体名称代替报道标题,以“xx媒✅体发现”代替“xx媒体在其报道《xxx》中提到”……
最辛苦的是站在整个文档之上的编辑,从大处改到细节,从框架改到格式,从标㊣题改到标点。一个通篇漏洞的文档,最后各人分工对照着编㊣辑的修改建议“对症下药”,终于成了一篇带着希望的底稿——希望是一份留存着历史记忆的底稿。
终稿✅确定后,事实核查出现㊣了许多问题。实际上,地点、职称等等重要细节,都是必须㊣核实但容易被忽视/轻视的。在这篇事件复盘里,我们给出的大部分都是事实,无一不细节,无一不✅重要,无一不需要核查。
在玲姐讲完复盘课后,我觉得复盘确实是㊣一个强实操性的学习方法,便马不停蹄做了尝试。通过复盘稿件形成的过程,比对我撰写的初稿和最终成稿,能够总结出以下经验。
首先,针对佳木斯体育✅馆坍塌的事件生发情况,起初我只是简单地罗列了重要稿件的发布时间和内容,读来干涩生硬。因此,在随后的修改中,我们制作了时间轴图片,并选取重要节点进行详细说明,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复盘稿件的可读性,也更加详略得当。此外,初稿中对各个报道提供的信息增量㊣表述模糊,例如扬子晚报报道说明了体育馆的建筑数据,而在初稿中并未直接指明具体建筑情况,仅使用“建筑数据”一词代指内容,过度关注媒㊣体视角,反而忽略了事件梳理的核心是还原事实全貌。因此,如何运用简练的语言清晰传递事件✅发生过程,是需要我们斟酌的。考虑到可读性,我们还需要注意不要频繁使用相同的动词或句式,丰富的叙事方式能够减少阅读疲劳。同时,仅仅陈述报道也是不可取的。从宏观视角观察报道,我们的目的是从中发现媒体如何进行报道,包括它们㊣的信源是什么、获取信源的方法是什么、报道的角度是怎样的、呈现方式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都需要在查阅大量报道之后,看见媒体聚焦的共性问题,了解随着舆㊣情发展媒体关注点的转移,发现舆情节点的关键作品具有的特色,并总结归纳操作方法论。此外,我们惯常采用时间序列进行复盘,但这可能与事件发生逻辑存在冲突,有时依照思维模式成✅文会更适宜。这一点在上文中苗睿姐和汶含的复盘中均有提及,我就不再赘述。
整㊣个复盘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事实核查。组员们需要㊣浏览㊣大量报道,并从中串联事㊣件的脉络,这一过程中确实容易产生纰㊣漏。在本次复盘的多次信息核实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这正表明反复核实是必不可少的。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等各个事件㊣要素需要仔细确认无误。涉及机构或人物的内容,切忌省略多重前缀。如本文中提到的,作为可能责任方的桦南县建筑局退休干部吴立迁,若核查不到位,张冠李戴,可能就产㊣生不良影响㊣了。此外,面对陌生的领域,要注意明辨专有名词的定义,比如在本次复盘的撰写中,体育馆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是不同的企业,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也不同,需要清楚区分才能准确追责。
事件报道好比是各媒体精心构建的城堡,一字一句即一砖一瓦。而进行事件复盘则像是根据实物照片来复原整个建筑,逐步揭示事件的全貌。因此,每家媒体提供的信息增量,就像是一块块独特的积木,要精确地描绘出每块积木的轮廓,即详细准确地描述这些信息增量,才能像搭积木一样,逐步还原出事件的真相。其中工作量不言而喻,但我很高兴加入我们这个积极又高效的团队。为了进一步提升复盘学习的效果,我建议在阅读和梳理稿件的过程中,养成做实时阅读笔✅记的习惯。这里的㊣笔记包括但不限于报道角度、信息来源、采访对象✅等等,这不仅有利于复盘本身的总结归纳,也能记下细碎的、无法在复盘稿件中呈现的收获和经验,帮助自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