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进一步引导激励广大离退休干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近日,中央组织部印发了 马友肃,男,汉族,1932年3月出生,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92年从定西理工中专离休后,数十年笔耕不辍,一如既往心系贫困学子,倾力助㊣学圆梦,逾百桃李受益其教,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饱含人间大爱的赞歌。他的先进事迹多次被中央和省市区各㊣级媒体宣传报道,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酷爱读书□□□□、善于学习是他常年形成的习㊣惯。他16岁时考上陇中名校兰州师大附中高中部电气㊣工程师主要工作,在学校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走上了革命道路。1985年定西县开办职业中学,专业教师紧缺,他被委派承担财会专业教学任务。教学中,他托着高龄多病的躯体,夜以继日研究专✅业教材,一周最多时能上三十多节课。同事望着他憔悴的面容和单薄的身材,纷纷劝他歇一歇,他诚恳地说:“我要把耽误多年的工作补上。再说,党和政府对㊣我很好,不多干点,我问心有㊣愧。”不求尽㊣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他这般做人,也这般处事,这正是马友肃所追求的心安理得。 从教10余年,马友肃既教书□□、又育人。假期时,他自费乘车去家访,和学生及其家长一起谈思想□□、谈学习□□□、谈追求□□、谈理想,跑遍了定西地区下辖的七个县,感受过当地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积累了许多民俗文化知识,深入了解了定西本土方言。离休后,他潜心✅研究学问,解读定西方言,著书十余万言。其中,《对〈兰州方言词典〉的一些词语的看法和意见》《说“休”——定西方言漫话之一》《安定城话旧》《韶水年华忆解放》《夏羊老师早年印象》《定西方言的过字句》等作品先后在国家级刊物公开刊发,专著《定西方言杂谈》由著名教授孙立新作序,给予了高度评价。 提起他的助学经历,要一直追溯到✅建国初期。当时,他刚参加工作,有次单位发了一双新棉鞋,他转手便送给一位衣着破烂的赤脚男子。后来又为贫困学生捐款50元,而他每月工资仅85.5元。这些“小事”让他萌生了帮助别人的想法,1979年从教后,他便开始省吃俭用,在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款实现自己的助学计划。1992年,团中央发出资助贫困地区学生“希望工程”行动的号召,马友肃立即响应,主动找到当地团组织,资助浙江开化城关镇的两位小学生直至小学毕业。 此后30多年电气工程师主要工作,他通过各种㊣渠道资助困难学生40余名,捐款数额达40多万元。其中30名学生都是长期资助,少则3年□□□□、多则7年。为了方便资助学生,马友肃特意办了一张存折,每个月都在存折上存一笔钱用于资助学生,几十年如一日。2019年开始,又联系帮扶单位,为定西㊣籍贯的12名困难大学生每人每月提供生活费500-1000元,并持续到大学毕业。今天,他助学为乐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有很多老朋友同他开玩笑说,“马老现在是名㊣人了”。老人的五个孩子也时不时调侃说“对学生比自己的娃都好!”马友肃总会笑着说:“人活着,总要做㊣些事,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获得益处。”仅2017年7月以来,他就资助学生13人23万余元。如今,他资助过㊣的学生有的进入了国企□□□□、有的在学校任教□□□、有的是人民公务员,每逢节庆时候,都会向他诉说工作的苦与乐,表示会把马老的善举传承下去。 经历了旧社会的苦,因此更加珍惜新㊣时代的甜。1992年以后,由于妻子生病和子女工作关系的变化,马友肃辗转在海口□□□□、西安生活,住所的多变,让他经历了更多“人情冷暖”,见到了许多因贫辍学□□□、因困失学□□□□、因灾返贫的事例,他很想做点什么。——“没钱不成,有了太✅多也没㊣处用,捐出去了为社会做点贡献,现在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人活着对社会要有点贡献呢!”他心系灾区,体惜灾民,1998年南方水灾□□□、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发生后,他累计捐款1.91万元。他还向陕西红凤工程□□□、甘肃希望工程捐款2600元,向定西理工中专□□、安定区委老干部局□□□□、区图书馆□□□□、区档案馆捐赠书籍等800余册。30多年来,他一如既往关心国计民生□□□、顺应群众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向湖北慈善总会捐款1万元,向西安抗疫捐款3000元,向自己的家乡捐款1.41万元,用于给学校购买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师生安全健康。他说“最近发✅生的疫情真让人牵心,一个个健康的人患病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被‘疫魔’夺去了,我内心✅难㊣受,我要捐款尽点自己绵薄之力!”“莫道暮✅年㊣无壮志,自言白发正青春。耄耋未敢忘忧国,甘洒余晖泽后人。”是他的线年以来,他为关心下一代助学□□□、抗疫□□□、河南雨灾□□□□、积石山地震等捐赠物资7万多元。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进一步引导激励广大离退休干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近日,中央组织部印发了
马友肃,男,汉族,1932年3月出生,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92年从定西理工中专离休后,数十年笔耕不辍,一如既往心系贫困学子,倾力助㊣学圆梦,逾百桃李受益其教,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饱含人间大爱的赞歌。他的先进事迹多次被中央和省市区各㊣级媒体宣传报道,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酷爱读书□□□□、善于学习是他常年形成的习㊣惯。他16岁时考上陇中名校兰州师大附中高中部电气㊣工程师主要工作,在学校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走上了革命道路。1985年定西县开办职业中学,专业教师紧缺,他被委派承担财会专业教学任务。教学中,他托着高龄多病的躯体,夜以继日研究专✅业教材,一周最多时能上三十多节课。同事望着他憔悴的面容和单薄的身材,纷纷劝他歇一歇,他诚恳地说:“我要把耽误多年的工作补上。再说,党和政府对㊣我很好,不多干点,我问心有㊣愧。”不求尽㊣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他这般做人,也这般处事,这正是马友肃所追求的心安理得。
从教10余年,马友肃既教书□□、又育人。假期时,他自费乘车去家访,和学生及其家长一起谈思想□□、谈学习□□□、谈追求□□、谈理想,跑遍了定西地区下辖的七个县,感受过当地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积累了许多民俗文化知识,深入了解了定西本土方言。离休后,他潜心✅研究学问,解读定西方言,著书十余万言。其中,《对〈兰州方言词典〉的一些词语的看法和意见》《说“休”——定西方言漫话之一》《安定城话旧》《韶水年华忆解放》《夏羊老师早年印象》《定西方言的过字句》等作品先后在国家级刊物公开刊发,专著《定西方言杂谈》由著名教授孙立新作序,给予了高度评价。
提起他的助学经历,要一直追溯到✅建国初期。当时,他刚参加工作,有次单位发了一双新棉鞋,他转手便送给一位衣着破烂的赤脚男子。后来又为贫困学生捐款50元,而他每月工资仅85.5元。这些“小事”让他萌生了帮助别人的想法,1979年从教后,他便开始省吃俭用,在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款实现自己的助学计划。1992年,团中央发出资助贫困地区学生“希望工程”行动的号召,马友肃立即响应,主动找到当地团组织,资助浙江开化城关镇的两位小学生直至小学毕业。
此后30多年电气工程师主要工作,他通过各种㊣渠道资助困难学生40余名,捐款数额达40多万元。其中30名学生都是长期资助,少则3年□□□□、多则7年。为了方便资助学生,马友肃特意办了一张存折,每个月都在存折上存一笔钱用于资助学生,几十年如一日。2019年开始,又联系帮扶单位,为定西㊣籍贯的12名困难大学生每人每月提供生活费500-1000元,并持续到大学毕业。今天,他助学为乐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有很多老朋友同他开玩笑说,“马老现在是名㊣人了”。老人的五个孩子也时不时调侃说“对学生比自己的娃都好!”马友肃总会笑着说:“人活着,总要做㊣些事,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获得益处。”仅2017年7月以来,他就资助学生13人23万余元。如今,他资助过㊣的学生有的进入了国企□□□□、有的在学校任教□□□、有的是人民公务员,每逢节庆时候,都会向他诉说工作的苦与乐,表示会把马老的善举传承下去。
经历了旧社会的苦,因此更加珍惜新㊣时代的甜。1992年以后,由于妻子生病和子女工作关系的变化,马友肃辗转在海口□□□□、西安生活,住所的多变,让他经历了更多“人情冷暖”,见到了许多因贫辍学□□□、因困失学□□□□、因灾返贫的事例,他很想做点什么。——“没钱不成,有了太✅多也没㊣处用,捐出去了为社会做点贡献,现在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人活着对社会要有点贡献呢!”他心系灾区,体惜灾民,1998年南方水灾□□□、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发生后,他累计捐款1.91万元。他还向陕西红凤工程□□□、甘肃希望工程捐款2600元,向定西理工中专□□、安定区委老干部局□□□□、区图书馆□□□□、区档案馆捐赠书籍等800余册。30多年来,他一如既往关心国计民生□□□、顺应群众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向湖北慈善总会捐款1万元,向西安抗疫捐款3000元,向自己的家乡捐款1.41万元,用于给学校购买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师生安全健康。他说“最近发✅生的疫情真让人牵心,一个个健康的人患病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被‘疫魔’夺去了,我内心✅难㊣受,我要捐款尽点自己绵薄之力!”“莫道暮✅年㊣无壮志,自言白发正青春。耄耋未敢忘忧国,甘洒余晖泽后人。”是他的线年以来,他为关心下一代助学□□□、抗疫□□□、河南雨灾□□□□、积石山地震等捐赠物资7万多元。